A+
A-
往期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要闻

02版:要闻·经济

03版:文化润疆专刊

04版:专页

05版:中缝

返回 2024年12月30日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光彩

□ 特约通讯员 薛叶子 通讯员 刘建玺 王永红

绿原报      2024年12月30日     

  6月28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初心如磐庆华诞 踔厉奋进新征程”庆祝建党103周年暨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 特约通讯员 薛叶子 摄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迎新春,话心声,送祝福”活动现场,教师正在写春联(资料图片)。 特约通讯员 薛叶子 摄

  6月10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常山战鼓队参加师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端午节文化活动。 刘建玺 摄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校园读本(资料图片)。    李玉洁 摄

  5月15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篆刻艺术与装裱技艺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孔宪君开展篆刻非遗技艺专题培训。 特约通讯员 薛叶子 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利用好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12月24日,在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古筝社团活动室,勾抹托、小撮大撮、刮奏……学生穆开热姆·喀迪尔在教师张策百川的指导下弹奏古筝,一首《锦瑟》绵延地回响在教学楼长廊……
  “从结扎织物到浸染染料,每一次扎结的思索、每一抹色彩的晕染,让我感受到扎染艺术的独特魅力。扎染过程中的等待和未知,就像学习路上的默默坚持,不知何时便会收获意外之喜,这不仅是艺术尝试,更是心灵的洗礼。”2024级学前教育(8)班学生李心敏在扎染体验课上说。
  ……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书同文、言同语、学同窗、住同檐、行同伴、玩同乐、文艺同台、体育同场”的育人理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着力课程建设 从特色课程中挖掘美育价值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专业课教师运用“专业+技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方式,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技能实践,进行国画、书法、烧箔画、敦煌泥板画、花草造纸、植物拓染等作品创作,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在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石榴籽”文化长廊,由教育艺术学院展出的剪纸、扎染、掐丝珐琅等210余件学生结课作品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
  学院以语文类课程为依托,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制的中华经典诵读校园读本作为阅读内容,在大学语文、国家通用语言等课堂上,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朗诵诗词、经典语录,内容涵盖唐诗、宋词、诗歌、散文等。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全院7000余名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2021年以来,学院通过超星泛雅课堂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课程,覆盖全院高职专业第一、二学年各个阶段教学;通过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传统节日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和思维方式。
  除公共基础学科教学外,信息智能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平面构成结课作品创作中,引导学生将祥云、龙腾、传统服饰纹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十二生肖、象棋等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3D打印技术课程……学院积极持续在各个专业课程领域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生机和内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着力环境营造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
  从2022年开始,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投资120余万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打造出以“石榴籽”文化长廊为核心展示区的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并展出作品2000余件;通过以“点”带“线”拓“面”的方式,细化建设任务清单,串联各实训楼、食堂、宿舍楼等场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10月,学院学生宿舍楼主干道的路灯杆上,悬挂起包含古诗词、十大国粹、中国非遗文化等内容的宣传灯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等诗词,以及京剧、围棋等知识介绍,引得路过的师生不由得跟着吟诵起来。
  信息智能工程学院教师郭雨婷走在去往学生宿舍的路上高兴地说:“2021年以来,学院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些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宣传制品,犹如一部部立体的文化教材。走在校园,随处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氛围越来越浓厚了。”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优化优秀传统文化空间的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校园处处皆景,景景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浸润到铁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营造这样的环境,让学校师生耳濡目染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升综合素质,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氛围。”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副院长王新国说。

着力活动创新 以传承发展激活美育生态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持续在春节、中秋、冬至等传统节日组织师生开展写春联、制作灯笼、包饺子等活动,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引导师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同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创新各类校园活动,不断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4年3月,学院举办第五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校内选拔赛,包括规范汉字听写、经典名篇诵读、剪纸、硬笔书法、中国传统绘画、软笔书法、传统艺术鉴赏等赛项,各族师生积极参与,在比赛中相互学习、互相交流,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兵团职业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大赛中荣获26个奖项。
  6月,该学院举办首届“文化润疆”艺术节系列活动,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风华”传统文化文艺汇演、“赓续中华文脉·续写时代风采”沉浸式文化体验等6场不同主题的活动,从社团成果展示到文化艺术汇演,从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到纵情狂欢草坪音乐节,每场活动都精彩纷呈,内容丰富多样,参加师生2万余人次。
  2022级党务工作(2)班学生巴依波热·热合拉斯兴奋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传统文化活动,在一次次投壶尝试中,我感受到了这项活动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投掷游戏,让我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家庭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10月30日、11月1日,学院连续举办两场以“诗韵中华,传承经典”为主题的中华诗词文化竞赛,竞赛内容涵盖唐诗、宋词、元曲、近现代诗词等多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
  学院还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山战鼓”,邀请河北省正定县弘文中学的锣鼓艺术教师陈哲和苏磊前来进行专业指导;参加第二师铁门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端午节文化活动,助力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引入篆刻、葫芦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邀请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篆刻艺术与装裱技艺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孔宪君、三〇团双丰葫芦烙画传承人潘耀先走进校园,零距离开展非遗技艺指导和专题培训,并成立双丰葫芦烙画工作室,参与活动师生1.5万余人次。

着力实践赋能 在实践创新中采撷文化珍宝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团队在铁门关市河北花苑社区开设公益性书画课程兴趣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青花瓷和月琴的手绘、非遗工艺漆扇和树叶拓印等课程。”2022级学前教育(12)班学生侯雅轩说。
  11月10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代表参加首届兵团大学生社会实践交流展示活动,教育艺术学院“传承书画艺术 弘扬中国文化”基本服务实践团荣获“优秀团体”称号。汇报会上,实践团成员通过分组座谈和集中展示的方式,生动展示了社会实践的丰富成果,讲述团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经历,分享了传承书画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近年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深入团场田间、走进社区与敬老院,探寻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推动素质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实践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学院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024年7月,共青团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组织开展跨区域、嵌入式、伙伴化的“石榴籽家庭伴学计划”。自活动启动以来,学生自主自愿报名,经审核考察确定16组35人前往新疆、河南、河北、云南、重庆等地开展活动,其中“1+4”结伴方式1组,“1+1”结伴方式15组。
  “石榴籽家庭伴学计划”涵盖共同探寻红色足迹、共同体验非遗文化(博物馆)、共同走访本地高校、共同感受民俗风情、共同游历美丽中国、共同组织家庭聚会、共同调研当地产业等内容,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丰富资源全方位深度发掘运用,将其精华融入课程编排、实践探索、活动实施以及校园环境塑造等各项育人环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不断激发各族师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主动追求与实践自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