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往期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01版:要闻

02版:安全·生活

03版:专刊

04版:社会新闻

05版:中缝

返回 2024年12月20日

冬至将至 春期可归 人间至味是团圆

绿原报      2024年12月20日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这天,太阳虽低、白昼虽短,但是在气象上,冬至的温度并不是最低。实际上,由于地表尚有“积热”,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严寒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等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等习俗。
  祭祖宴饮。冬至节祀祖宴饮的习俗最早源于先秦时期,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古人看来,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的重要节点,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可见,冬至节祭祖宴请的习俗代代流传,至南宋时期,达到顶峰。
  吃饺子。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吃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习俗。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于我国医圣张仲景的一段民间故事。相传某年冬至,张仲景告老还乡遇家乡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见许多百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将百姓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也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饺子。
  吃汤圆。在南方地区,冬至吃汤圆则是一项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汤圆,这一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不仅口感软糯、香甜可口,更寓意着团圆与圆满。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汤圆,用以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坐共享,称之为“添岁”。这一习俗源于明清时期,当时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万物更新的重要时刻,吃汤圆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美满。而“汤圆”的“圆”字,更与“团圆”“圆满”等吉祥词汇相呼应,寓意着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此外,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寓意着冬至过后,人们将迎来新的一年,年龄也将随之增长。
  喝羊肉汤。冬至喝羊肉汤的习俗,尤其在山东滕州一带尤为盛行。这一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品尝了樊哙煮的羊肉汤,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民间便形成了冬至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性温热,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温阳散寒、益气补虚的功效。在寒冷的冬季,喝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不仅能驱寒保暖、增强体质,还能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家庭幸福。
  吃馄饨。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吃馄饨的习俗源远流长。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画九九消寒图。俗话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冬至过后,我国各地将迎来“数九寒天”,画九九消寒图也成为了重要的习俗内容。画九九消寒图,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吃赤豆糯米饭。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根据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