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进入倒计时,考生和家长如何调节心理状态?
这份“锦囊”请收下
绿原报
2024年05月31日
考生如何调整不良心态?
1.过分在乎名次升降的敏感心理:过于频繁的竞争会使学生产生怯场、紧张的心理状态,考生要学会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看到自身的点滴进步,构建独立稳定的心理状态。
2.过度疲劳引起的烦躁心理:疲劳学习会出现焦虑、心慌气短等负面效果,考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比如文理科相互交叉学习。
3.过分追求完美的苛刻心理:有的考生对自身、老师、同学都要求过高,也会影响备考效率,应适当调低心理期望值,同时协调好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宣泄途径。
4.认为“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对于自卑的考生,要不断激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考试只是对一般能力的考查,只要用心复习、合理利用备考时间就会取得相应成绩。
5.觉得“都会了”的自负心态:考生要客观评价自己,健全正确的心理机制。
考生减压小技巧:
1.自我暗示减压法:在焦虑、紧张和烦躁时,不妨自我鼓励一下,对自己说:“该复习的我都认真复习了,还怕什么呢?”“和别的同学相比,我花的功夫一点也不少,既然如此,我又何必紧张呢?”
2.焦点转移减压法: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是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处于压力过大的状态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或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有助于心理压力的缓解。
3.肌肉放松减压法: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以轻松的姿态坐好,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依次紧张肌肉、放松肌肉,然后感受肌肉从紧张到放松的感觉。这个方法要持之以恒,每天1~2次,每次10~20分钟。
4.过渡性减压法:考前一周慢慢减少学习强度和时间,采取过渡调节方法来缓解压力。
考生如何管理好情绪、时间、精力和人际关系?
首先,考生要做好基本的情绪调节和压力调节。用理性分析、合理宣泄、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让自己在压力中发挥潜力。
其次,考生的时间很紧张,做好规划,让每一天变得井井有条,成为自律的自己。
第三,调节生物节律。考生要在精力充沛的时间进行最重要的学习,并选择符合自己长远目标的事情坚持努力。
第四,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考生遇到难题可以和同学讨论,有困扰可以向老师求教,有压力可以和父母诉说。
遇到成绩“高原期”,考生前行的心理和脚步不能停。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学习复杂技能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时期就会出现成绩暂停的状态。高三备考知识量大、学习任务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高原期”成为几乎所有考生都会经历的时期。主要表现为,考生在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复习、积累了一定量知识后,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高原期”是对前一复习阶段效果的肯定:“高原期”的出现意味着考生在之前的复习阶段投入了大量精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能力、水平。剩下的多是疑点、难点,加之精神、心理等诸种因素的影响,进步速度才比较缓慢。因此,当考生因为近期成绩波动甚至有所退步而感到沮丧、挫败时,可以回顾高三以来自己成绩的提高程度,看到自己的飞速进步,从而在这个时期给自己更多肯定和鼓励。
“高原期”是下一复习阶段的准备期:“高原期”的出现是备考的震荡整理期,是一个积极信号,它提示考生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身心喘口气。考生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已输入的知识进行深加工,夯实复习过的知识,并将原本松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通过“高原期”的身心调整和知识梳理,蓄积能量和清晰的知识体系,为下一阶段复习奠定良好基础。
家长必读
备考倒计时阶段,父母要做情绪稳定的陪考者。
时刻保持头脑清晰:父母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可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让这种专注力保持一段时间。观察呼吸可以帮助头脑保持清晰,不被瞬间产生的大量情绪感受所影响,避免某些行为演变成为冲突。
避免思维的“反刍”:父母要避免总是想着“他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下降就是因为他不努力”……可以试着改变对孩子的负面评价,看到他的优势与潜能。如果只是一次发挥不好的科目,那应该相信孩子之后可以考出真正水平。如果是经常发挥不好的科目,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成绩浮动的原因,找到问题症结。
接纳孩子的情绪:考试成绩的波动可能导致孩子有一些情绪,父母要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要多倾听、少说教、不横加指责,多给孩子鼓励和积极反馈;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支持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陪伴,满怀信心,轻松迎考。家有高考生,父母需要给孩子适合的陪伴
临近高考,大部分孩子和父母会处于紧张和压力的氛围中。父母希望孩子学习有方法,取得好成绩,孩子也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收获满意的回报。然而,面对未知的未来,期望越大,受挫时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也越多。虽然双方目标一致,却因处境、方法与思考角度不同,在沟通中往往会引起误会、抱怨与不满情绪,从而适得其反。
孩子全力以赴冲刺高考的这段时间,父母若想给孩子适合的陪伴,建议在学习中尝试后退,把选择权给予孩子;在生活中尝试并行,把尊重给予孩子;在交流中尝试前进,把希望给予孩子。
考生和家长怎样减少隔阂,有效沟通?
父母要慎重选择和孩子沟通的时机与内容。从沟通时机上看,孩子很累,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先不说,可以选择孩子想说时,或情绪相对稳定时再沟通;从沟通内容上看,孩子听了会反感的尽量少说或不说。
高三生可能比较反感以下几类:对于生活起居过分关心;以父母自身经验盲目指导;一件事情重复多次;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或者总拿过去的成绩说事儿;嘴上说尽力就好,其实表露出期待很高……
孩子最想听到的是父母多鼓励自己,多夸奖自己,最好能从具体的事情中看到优点,并且不吝表扬;喜欢听到父母说一些开心的事、正能量的事,可以诉说家常,也可以畅想未来。
(据人民教育)
营养专家支招“7+1”补脑法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建议,高考生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免疫力,二是脑营养。首先,要保证基础营养,如足够的糖分,可以保证大脑的能量供应,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维持机体的免疫力、神经活跃的消耗等;其次,可以选择含有卵磷脂的食品如蛋黄、大豆、坚果等,选择含有ω-3脂肪酸的食品如海鱼特别是深海鱼以及亚麻籽油等。
在被问到核桃中哪些成份对脑营养有好处时,何计国介绍,核桃富含多种对大脑有益的营养成分,比如亚油酸,亚油酸可以通过链延长、烯化形成花生四烯酸,进一步转化成前列腺素,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性,从而促进血液流动性,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
“核桃等坚果类含有一定的α-亚麻酸,但含量不高,α-亚麻酸属于ω-3系脂肪酸,可以通过延长链转化为EPA,DHA是大脑必须,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也有降血脂效果,还有对视神经发育的促进作用。”何计国说。
核桃等坚果类食品中对神经有益的一个重要成份是卵磷脂,卵磷脂也称磷脂酰胆碱,可以为机体提供胆碱,形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从而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卵磷脂存在于坚果、油料作物,但是食用油脂中没有卵磷脂,因为制油过程中,为防止油脂沉淀,卵磷脂被除掉了,所以坚果、大豆等油料作物、蛋黄等是卵磷脂的主要食物来源。卵磷脂除可以形成神经递质外,也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何计国介绍,坚果类食品,富含B族维生素,瓜子、花生中维生素B1、B2含量非常高,经过一系列变化,将帮助新陈代谢,还利于身体发育。坚果具有良好的作用,但也是高能量食品,不宜过多食用,每天可适量摄入坚果类食品。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膳食指导专委会名誉会长孙树侠表示,通过13条标准判断大脑是否处于饥饿状态,并通过“7+1”摄入营养。
孙树侠介绍了13条判断大脑是否缺营养的方法:第一主食是否都是精米白面,粗粮摄入不足2两;第二是否偏爱甜品;第三是否通过喝茶、咖啡、饮料代替白开水;第四水果蔬菜每日摄入量是否不达标;第五每日是否不摄入肉、奶、蛋、鱼、豆类;第六是否不吃早餐且早餐不含蛋白质;第七是否很少吃坚果;第八是否不喜欢吃鸡蛋;第九每日摄入食物品种不超过20类;第十是否将油炸食品当做早餐;十一是否从来不吃猪肝、鸡肝、鸭肝等;十二是否是素食主义者,不吃植物蛋白、坚果、豆制品等;十三每日摄入深色蔬菜是否不超过一半。
孙树侠表示,这13条判断大脑是否缺失营养的方法,若有8条回答为“是”,则大脑缺少营养。同时,判断大脑是否处于饥饿状态有是否经常感到疲倦、焦虑沮丧,喜欢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的症状表现。
大脑处于饥饿状态,怎么办?孙树侠说,运用“7+1”营养补充法。“7+1”中的“7”是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水果。
孙树侠具体解释道,蛋白质,脑力活动最基础物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消除氨基酸缺乏导致的眩晕、健忘等症状;碳水化合物,脑力活动的能量来源,维持大脑正常功能,缺乏会引起头晕、心悸、出冷汗;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健脑益智的重要物质,补充最佳脂肪,能够远离由于脂肪匮乏产生的抑郁症、注意力障碍、注意力缺陷及精神分裂症;矿物质,保护和激发大脑,铁元素是智力发育的有利补充,帮助提高认知能力,锌元素是脑细胞酶的活性中心,加强注意力和记忆力功效;维生素,使大脑充满活力,某些维生素对大脑发育和功能运转意义非凡;纤维素和水果,大脑运转的能量主要靠血糖,保持血糖稳定离不开纤维素。
而“7+1”的“1”指能量,大脑每小时消耗11卡路里能量,休息时大脑也需要身体总消耗量的20%,能量不足则抵抗力下降。
在三餐之间,建议适量补充糖分,以“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加餐。加餐过程中,可以选择中低血糖指数的食物,有利于长时间维持血糖的稳定。一根香蕉、几块饼干等都可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保证大脑的能量供应。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