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第一次出差

□ 陈耀民

绿原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绿原报

  记得1983年11月,我参加工作两个月。一天,车间主任笑眯眯地对我说:“小陈,厂里要加工一批零件,跟我到焉耆出趟差咋样?去两天就回来。”刚工作就有出差的机会,这样的好事到哪儿去找,尤其对从小就没出过远门的我来说,更是求之不得。我连连点头答应。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车间主任就搭厂里到乌鲁木齐拉货的“黑头卡”(老解放)出发了。那时的公路坑坑洼洼,路况很差,车速一直提不上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焉耆县手扶拖拉机厂。
  吃过晚饭,车间主任带我去住店。所谓的旅馆,不过是公路边一排简易的土块房,跟电影里经常看到的大车店没什么两样。跟服务员一聊才知道,旅馆是农二师汽车运输公司二连为解决家属就业开办的,条件差一些,称之为“大车店”倒是名副其实。
  我们的房间是一个长约八九米、宽约六七米的大通间,后窗下有一张用土块砌的大通铺,上面垫着一张大草席,可以睡七八个人。铺上一床褥子,盖上一条被子,就是一张床位。没有热水,洗脸洗脚得自己到屋外的压水井处去打。被褥上的黄色污渍清晰可见,说不定还有虱子、跳蚤什么的。看到这一切,我不禁有些犹豫,迟迟不愿放下行李。车间主任见状,略带歉意地说:“厂里效益不好,差费少,能省一点是一点,凑合一下吧。”
  看到墙角黑乎乎有些年头的脸盆,我打消了洗漱的念头,脱掉鞋子、穿着外套钻进了“被窝”。第一次在外过夜,加上屋外呼啸的风声,我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晚上10点多,又来了几位司机,不洗脸、不洗脚,脱掉身上的皮大衣,盖在身上倒头便睡,很快就拉起了“风箱”,此起彼伏的,一声比一声响。
  后来又陆续来了几位住店的司机。上半夜,我几乎是在陆续进门的跺脚声、说话声、咳嗽声和浓浓的莫合烟味中度过的,根本无法入睡,直到下半夜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起床后,我和车间主任用冰冷的井水对付着洗了把脸后,踅摸到离旅店不远的小集市吃早饭。小集市沿公路两侧一字排开,挤满了早点、小吃、蔬菜、水果、肉食、家禽、小百货等各种摊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叫卖声、喧荒声、毛驴的嘶鸣声交织混响,很是热闹。
  我们在一家羊杂汤的摊位坐了下来。摊主是一名回族妇女,说着一口浓浓的焉耆回族话。招呼间,一大海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就端上桌了,有羊头肉、羊蹄肉、黑肺子、大小肠、心肝肚片,加上一勺已经凝固的羊油辣椒,撒上香菜和蒜末,再浇上一勺醋,看着红绿相间,闻着香气扑鼻,令人胃口大开。一碗羊杂汤下肚,身子很快就暖和了,脸上还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第二天的工作结束后,搭便车回到家已是傍晚。躺在家里的床上,我难得的失眠了,在焉耆时的一幕幕在眼前不停地掠过:大车店、大通铺、压水井、喧闹的小集市、地道的焉耆话、鲜香的羊杂汤……第一次出差虽说仅两天,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之后,我曾多次途经焉耆,寻找曾经住过的旅店,但早已不见了踪影;也曾多次在那里吃羊杂汤,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