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团走上
经济和生态融合发展之路
绿原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22日 来源:绿原报
本报讯(记者李嘉成特约通讯员马永乐) 11月20日,三十四团六连万亩梭梭—肉苁蓉种植基地的肉苁蓉迎来采挖季。
“我们种植的肉苁蓉平均单产80~120公斤,亩均收益高达500元,产量很不错。”三十四团六连党支部书记韩有伟说。
三十四团地处沙漠腹地,水资源匮乏。为有效破解生态、生产用水难题,该团结合塔里木河生态治理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在荒漠区域利用灌区排渠苦咸水大面积种植梭梭,并在树下接种肉苁蓉。
“通过利用苦咸水,团场已建立起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截至目前,累计种植梭梭2.2万亩,接种肉苁蓉1.15万亩,带动就业2500余人,人均年增收0.6万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罗剑洪说。
三十四团现有团级林长7名,连级林长24名,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组织广大职工群众以平均每年2000余亩的速度在团场周边荒漠栽种沙枣、密胡杨、梭梭、红柳等。同时,配备专职护林员64名,配合连队和辖区管护全团所有林地和野生植被,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屏障。
三十四团获评国家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单位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1名个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生产的肉苁蓉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我记得小时候,一刮沙尘暴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根本出不了门。每年春播,风沙把播种的作物连根掀飞,职工群众不得不一遍遍补种。现在团场处处焕然一新,职工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治沙、造林、护林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作为一名护林员,我会干好本职工作,用余生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护林员查建设说。
2010年,查建设主动向团场林业工作站提出申请成为一名护林员,日常工作就是每天巡护1000多亩生态林,实时监控火情、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查建设望着生态林说:“我见证了团场从黄沙漫天到绿满荒漠、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行‘企业+技术+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积极培育扶持沙生龙头企业,在沙生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让企业在沙生产业发展中包片供种,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拉长生态经济产业链条,加快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罗剑洪说。
同时,该团通过引入中药材种植企业,在低效枣园间种板蓝根、丹参、黄芩等4种中药材,累计推广面积1.3万亩,其中板蓝根平均亩产450公斤,增收达7900元,扭转了低效枣园管理不到位、效益低的现状。据统计,团场现有林地67.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98%。
“三十四团党委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继续履行生态卫士职责,坚定坚决打赢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十四团党委副书记、团长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