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宁:援疆使命就是守护百姓健康
□ 文/图 特约通讯员 杜炳勋
绿原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1月22日 来源:绿原报
王瑞宁(左一)向护师传授血液透析操作技术(资料图片)。
用娴熟和精湛的操作技术为患者减轻痛苦,用平凡的事迹诠释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职,他就是铁门关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护师王瑞宁。
2022年10月,王瑞宁积极响应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号召,来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担任血液透析室负责人。
多年来,当地患者每次透析都要前往库尔勒市的医院,常因路途较远多有不便。为解决患者为透析奔波的困难,王瑞宁进行人员培训、安装调试设备、制定各项制度、环境监测等,提前建起功能齐全、配置合理的血液透析室。2023年4月3日,血液透析室投入使用,当天就迎来几位血液透析患者。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69岁的老年患者雷朝进因上肢血管太细,曾做过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因手术未成功只好在颈内静脉安插了一根长期导管来维持血被透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导管的通畅性越来越差,出现了外口感染,如不控制将出现血行感染,只能将其拔除。患者一时不知所措,当天来到铁门关市人民医院。王瑞宁想病人之所想,立即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联系,请来专家为患者成功实施了上腔静脉造影术、颈内静脉导管拔除术、股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雷朝进拉着王瑞宁的手说:“谢谢你们。我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血液透析的问题了。”
截至目前,王瑞宁已为数名患者解决了长期血液透析的通路问题,导管外口感染得到了控制。
“以前做一次血液透析治疗需要早起赶公交,做完后得赶快去车站,生怕错过回家的车,遇上雨雪天就更麻烦了。今后再也不用两头跑了,在家门口就能治疗,真是太方便了。”家住铁门关市孔雀佳苑小区的患者刘先生高兴地说。
2023年11月10日,雷朝进将一面写着“医术精湛传四方、冀疆情深满四海”的锦旗送到王瑞宁团队手中,表示感谢。一周时间里,患者陆续送来了数面锦旗表示感谢。
“患者的肯定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我们为患者解忧解困,治疗疾病意义深远。”王瑞宁向同行深情地说。
给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每个管路都有很多接头和侧孔,血液以每分钟200多毫升的速度不停地运转四五个小时,稍有疏忽,就会使患者丢失血液,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王瑞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机器运转情况,要求所在团队集中精力,注意血流量、静脉压的变化,时刻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防止在透析时发生意外,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血液透析治疗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鉴别与处理是血液透析室护士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王瑞宁针对透析室护士掌握血液透析基础理论不足、业务水平薄弱环节等问题,和其他援疆医生每周开展科室讲课、传授临床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并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透析相关的诊疗常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提供给医院参考,协助完成两院间疑难病例讨论、教学等工作,提高该科室全员血液透析操作技术能力。
“王老师对我们每个人都很有耐心。到了最关键的动静脉内瘘穿刺,王老师亲自给大家做示范,分步讲解操作要点,一遍一遍地纠正和演示,帮助我成功完成了第一例动静脉内瘘的穿刺,逐步掌握了血液透析操作技术要点。我顺利通过血液透析操作技术资格准入考试,具备了独立操作的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王老师的指导。”护师牛海涛说。
数据显示,在王瑞宁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血液透析室成立以来,已完成1514人次的透析治疗。
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已结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决定让王瑞宁再服务一年。王瑞宁愉快接受并表示,援疆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和提升,我要把所学所知带给边疆、留在边疆,当好职工群众健康“守门人”。